习近平主席在“科技三会”上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各地通过加大科普投入,持续深入地推进科学传播有效开展。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却缺乏能够及时、客观、全面反映区域科学传播总体状况和水平的客观指标。为此,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牵头联合同济大学、沪杏科技图书馆等有关部门和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科学传播发展指数”研究工作,经过两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近日,在上海率先发布全国首份“科学传播发展指数报告”。
报告以2014-2016年全国科普统计年鉴中的信息和数据为依据,围绕科普人员、科普经费、科普场地、科普传媒、科普活动5个一级指标和对应分设的20项二级指标,通过科学合理的数学计算模型进行测算,得到量化可比较的可靠数值,从而分析和比对全国31个省(市)科普工作整体投入及成效,并从总体和分类上做了排序。
首次发布的指数报告具体阐述了科学传播发展指数研究的背景原因,详细介绍了科学传播发展指数的计算方法,报告重点分析了全国各省(市)科学传播发展指数测算结果。全国各省(市)科学传播发展程度呈现不均衡状态,发展较好的区域的指数值是排名较后省(市)的7-14倍,经济发展较快的较发达地区科普事业发展也较好,东部沿海省(市)总体情况好于中西部地区,西北地区各省的指数排名相对靠后。各省(市)在科普人员方面的发展最为均衡,数据的标准差较小,相对权重也较小,指数值均在3-10之间。
报告同时着重剖析了上海市科学传播发展指数在全国排名情况,归纳先进的做法和经验、查找制约的困难和矛盾、指出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呈现位列的层次和差距,建立起科普统计数据与科学传播发展水平之间的动态传导机制。报告显示目前上海市科学传播发展指数为330.27,仅落后于397.93第一名的北京市,但领先第三名指数值为166.52的辽宁省近一倍。上海市与北京市形成了全国科普事业发展特别突出的第一梯队。上海市在科普场地方面领先北京市较多,在科普人员方面两者基本持平,但在科普活动、科普经费、科普传媒方面距离北京市有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报告围绕“四个”关注,即关注区域发展的平衡性,推动建设质效的整体提升;关注投入力度的均衡性,促进科普工作的全面发展;关注方法手段的多样性,拓宽知识传播的渠道路径;关注作品内容的创新性,以满足广大市民的现实需求等方面,对上海地区科学传播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为相关部门和机构全面推进科普工作发展提供了有力数据支撑和参考依据。
下阶段,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还将持续加大研发力度,着力建立起国家、上海市两个层面的科学传播发展指数定期发布服务机制,努力形成一个科学、客观、独立的科学传播发展工作绩效评估体系,全面如实反映全国各省(市)、上海市各区科学传播发展工作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