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 > 最新动态 > 内容

2020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 隆重颁发

发布日期:2020-12-04

分享到:

12月4日下午,2020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颁奖典礼于上海儿童艺术剧场隆重举行,表彰我市为科普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国家创新发展的两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满足广大人民对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多样化、全方位、高层次需求。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对新时代科普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全过程”,对未来科普教育工作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凝聚和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身科普工作,打造“科普启民、科普惠民”的科普教育发展新格局,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上海始终在科普教育领域深耕细作,由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于2012年正式设立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运作九年来,基金会始终以表彰和激励科普工作者为职责,一大批优秀科普成果、机构、人才不断涌现,在加快推进科普工作创新实践进程的同时,也使社会各界对科普工作的参与和热情持续高涨。

本届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在社会各界的响应和支持下,经市委、市政府有关委办局、市级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各区政府及科委、科协、各市级协会、学会、上海各高校、校外培训机构、相关媒体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个人)等推荐,共收到379个申报项目,并于6月15日顺利启动评审工作程序。经初评、复评、终评和奖励委员会审议四个阶段,邀请包括院士在内的百名专业人士组成评审团参与评审,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最终,经奖励委员会审议,共评选出2020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含提名奖在内的127个奖项。

本年度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可以概括为“三个关注”“三个亮点”

奖项设计方面,本届创新奖有“三个关注”。

一是关注青少年人才“培养”。本届创新奖新设“青少年科技励志奖”,授予对象是在本市就读且年龄在18周岁以下,在各类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青少年科技爱好者。通过设立该奖项,树立青少年科技创新典型人物,使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动员更多青少年投身到科学探索中来,为上海乃至全国科技人才队伍培育后备力量。

二是关注长三角区域“联动”。长三角一体化已成为国家战略,增进长三角科普工作的深入合作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本届创新奖也对申报要求做了相应的修订与扩充,鼓励本市单位联合长三角地区与部门单位共同参与申报项目,为日后长三角地区科技、科普的一体化发展投石问路,为三省一市科普、科创组织提供深入交流的平台。

三是关注抗疫防控“成果”。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世界带来巨大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取得了新冠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这其中,上海相继涌现出一批敢为人先、为民奉献的优秀抗疫工作者个人与团队。本届创新奖将目光聚焦于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做出突出贡献,且具有典型、代表性成果的个人或组织,并为他们新设“健康科普奖”。该奖项今后也将成为常设奖项类别,每年由创新奖管理办公室在健康科普领域选定新主题,着重表彰在这一主题下表现突出的科技、科普工作者。

获奖成果方面,本届创新奖有“三个亮点”:

一是话题性,主要体现在“人物话题性”与“创作话题性”两方面。人物话题性的代表为今年疫情防控过程中金句频出,广受人民喜爱的张文宏教授。作为本届“科普杰出人物奖”获奖者,其科普成果家喻户晓,为全国乃至世界疫情防控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创作话题性的代表为本届“科普传媒一等奖”获奖团队,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三年以来,东方广播中心积极发挥自身科普教育优势,策划、组织并对外推送《FM十万个为什么》系列广播科普节目,以收听广播的市民为主要受众,并结合时下热点话题,形式新颖、内容活泼,收听量和受众人群均稳步增长。

image.png

二是励志性,主要体现在“青少年励志性”与“志愿者励志性”两方面。

“青少年励志性”的落脚点是未来,通过树立青少年优秀科创榜样的方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鼓励广大青少年去积极探索科学世界,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本届青少年励志奖共申报74人,参评学生中有获省部级青少年科技奖项的共71人,占到总数的96%。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青少年励志奖一等奖”获奖人之一,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杨行健同学。他痴迷于蝴蝶和昆虫,在深入自然的考察过程中常常晚上11点半才睡觉,早晨3点就要起床,每天步行几十公里已是家常便饭。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兴安岭发现了蝴蝶的新品种,还撰写了相关论文,并发表在专业期刊上。

“志愿者励志性”的落脚点是现在,“优秀科普志愿者奖”由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和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共同设立,今年着重关注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出积极贡献的志愿者代表,表彰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希望能够吸引更多学生与社会人士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为科普志愿服务梯队提供有生力量。获得今年“优秀科普志愿者奖”之一的是上海师范大学的马逸珉同学,他一直积极参与相关科普志愿服务工作,积极活跃于台前幕后,累计服务时长接近2000小时,在疫情防控期间,主动承担起上海科普教育志愿服务总队抗疫文章撰写与发布工作,累计阅读量突破1000万,为构建群防群治、群策群力的抗疫宣传阵地贡献力量。

三是联动性,主要体现在“科普作品联动性”与“科创活动联动性”两方面。今年参与申报的项目,无论是科普作品还是科创活动,许多都跳出了地域与思维的范畴,尝试以国家发展战略的大视角去构思、设计项目内容,呈现的结果也令人欣喜。

在“科普作品联动性”方面,代表作品为本届科普传媒奖(科普作品)一等奖获得者,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牵头,长江经济带11家省级卫视参与创制的《长江之恋》。这部作品是国内首部4K拍摄的长江科普类纪录片,并且系统阐述了长江流域地理、气候、人文、水利、动物、植物等方面的科普知识,是一部立意高远、内涵丰富的优秀科普作品。

在“科创活动联动性”方面,科普成果奖获奖项目“科普动起来”家庭创新制作邀请赛为青浦、吴江、嘉善三地科普工作者联动发起的家庭创新制作大赛,在促进地区间学生和家长科普交流与沟通的同时,增进三地间相互了解、学习,加强三地科技、科普工作的进一步合作,为科普领域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案例。

随着2020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颁奖典礼的圆满落幕,2021年的申报和评审工作也将正式启动。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组委会希望,通过不断培育、完善“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品牌活动,进一步激励和引导各领域、各基层力量投入到科普事业的发展中去,从深层次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激发全民创新活力,努力成为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开路先锋,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在上海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卓越的全球城市迈进的进程中,向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与中国道路,书写上海乃至全国科普教育事业的发展新篇章。